面向成果转化,医工结合有何“难言之隐”

首页 钰兔学院 行业动态 面向成果转化,医工结合有何“难言之隐”

医工融合泛指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融合。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医工融合”“医工转化”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热词”,但就像是贫困地区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一样,面向成果转化的医工融合也面临诸多困境。

39245_achb_4461.png

众所周知,医工融合一般由工学院主导或者医学院主导,可问题是,不管哪方上阵,在实践中都存在穿透力不足、学科融合不深、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


医工融合有何难言之隐?

起步较晚,但受到高度重视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美国诸多研究型大学就关注到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与结合,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医工交叉学科研究,先后成立了医工交叉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而我国的医工融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通过与医科院校合并启动医工结合,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医工融合受到了高度重视。

  •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发展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将交叉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学科的新增长点。 

  •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

为确保创新成果应用于临床,国家坚持“以临床为导向”,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

如今,医学成果转化已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呼吁逐步转变为医疗领域的行动自觉。从结果来看,效果还是有的。

共性技术攻关未达预期

除了基础薄弱外,面向成果转化的医工融合还存在共性技术短板。

所谓共性技术,是指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对整个或多个产业形成瓶颈制约作用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等。

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命周期包括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等阶段,先后衔接构成创新链。

其中,共性技术是后续应用技术的开发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且,共性技术开发可以获得专有技术,促使企业提速增效。

在我国,共性技术研发的情况并不理想。因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偏向基础研究,而企业偏向产业应用。

如果一项研发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投入,那么等待它的,就只有被市场抛弃。

跌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走向产品,中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沟谷: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投入不足导致科技成果商业化率低;项目的市场成熟度不够导致成功率低,形成了“死亡之谷”。

简单来说,在某些技术领域,并不是说实验室做出来了临床就会用;临床用了以后,这个产业就能够得到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0%,其中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8%,而美国和日本该比率则接近70%。

高风险高投入导致融资难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资本支持。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视为风险投资的热点领域,但由于该产业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产业化步伐慢等限制,国内尚未形成良好的投资理念和环境,导致融资困难。

现实中,不知有多少先进的成果因为遭遇资本瓶颈导致无法应用于临床。

一条条“难言之隐“的背后,直指面向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的迫切性。

而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攻关共性技术,也不是大量融资,而是构建医工融合的“平台+生态”体系,从而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资源连接的范围、数量和效率,促进市场、资本、技术、政策等要素精准、快捷、低成本连接。尽管,这是个大工程。

2619    2023-07-20 18:52:35   
客服/商务合作